合肥“中国好人”达200人 位居省会城市前列
微光成炬 美德成风
合肥“中国好人”达200人,位居省会城市前列
2008年10月,中央文明办启动“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”活动,定期推评“中国好人榜”,一场“人人争当身边好人”的“马拉松”拉开序幕。
2024年1月31日,随着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儿童学校和老年学校校长梁邦定当选2023年第四季度“中国好人”,合肥市拥有“中国好人”达200人,位居省会城市前列。
一名好人就是一个榜样,他们或见义勇为,或孝老爱亲,或敬业奉献,或诚实守信……不断涌现的凡人善举,一次次登上“热搜”的暖心故事,成为合肥“好人之城”的最美诠释。
好人就在身边
在巢湖岸边一个不起眼的村落,住着这样一位老人:他挚爱教育,拄双拐40多年,坚守三尺讲台。退休后,主动请缨担任当地儿童学校和老年学校的负责人。凭借顽强的毅力,克服病魔的侵袭和身体的不便,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农村“一老一小”进行理论宣讲、帮扶助教等,传播无私助人的正能量。
他就是合肥第200位“中国好人”梁邦定。
上世纪70年代,巢湖市烔炀镇中李小学急缺老师,梁邦定应招入校从事教育事业。在接触了教学岗位后,梁邦定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。
1979年,因为一场意外,梁邦定的左腿患上皮肤癌,最终截肢。自此,他拄上了双拐。即便生活不便,他也未曾放弃,在中李小学三尺讲台教书育人30多年。
三十年如白驹过隙。梁邦定回忆,2009年退休后,他本可以与老伴过上悠闲的日子,当看到村里不少孩子在节假日无所事事,特别是一些家长在外务工的孩子无人照看、疏于管教,心里特别着急。
2014年5月,中李村儿童学校挂牌成立,梁邦定义务担任校长。同年9月,中李村老年学校在南湖方村文化广场挂牌成立,梁邦定又一次站出来,主动提出担任负责人。
10年来,为了“一老一小”两所学校能够正常运转,梁邦定一心扑在教育上,村中的“一老一小”就是他的“精神家园”,为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劳心费力。
梁邦定坦言,这些年,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健康。“三次重病、上了十几次手术台,死里逃生。”但对于他而言,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他最大的心愿,也是另外一种“健康”。
伟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伟大。
实际上,很多中国好人都是身边的普通人,他们带着最朴素的出发点,用实际行动诠释,平凡的人可以书写不平凡的人生,普通的工作可以创造不普通的成就。
2023年5月5日,在徐州出差的尹向阳、蔡文俊跳入水中,以身破窗,不顾伤痛,成功救出3名落水者,获评2023年第二季度“中国好人”;2022年8月26日,巢湖市柘皋镇星火村翟二份村村民翟大胜发现3名儿童在水中挣扎呼救,立刻跳入水中,将孩子们一一救起,避免了一场悲剧,获评2023年第三季度“中国好人”。
1939年,英雄吴长仪牺牲在今肥东县白龙镇青龙厂社区附近。在英雄事迹的感召下,合肥人商宗年的爷爷每年带着子孙后辈给吴长仪烈士护墓、扫墓,长达80余年。商宗年获评2023年第三季度“中国好人”。
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合肥先后涌现200名“中国好人”、221名“安徽好人”,14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、60人获评全省道德模范。
中国好人是看得见的正能量,是行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他们就在你我身边,用点滴行动书写大爱篇章。
坚定做个好人
为什么能够成为“中国好人”?
这一朴素的追问,可以从凡人善举中找到最美解答。
——“我想让我的妻子多活一段时间,让她在余生活得幸福快乐,不带遗憾。”“中国好人”汪传道说。
30年来,妻子李美华数次被下病危通知书,他却用自己的爱,一次次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,甚至打破了医生“最多只能活三年”的预言。蜀山区井岗镇金湖社区居民汪传道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段“传奇”。
——“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大家的爱心汇聚在一起,点点星光就能照亮夜空。”“中国好人”王萍萍说。
2022年8月18日上午9时,王萍萍再一次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献血点,挽起衣袖,握紧拳头,捐献出1个单位的血小板。从2001年7月10日开始,来自合肥市瑶海区的王萍萍21年间已经无偿献血143次。
——“宁愿一人脏,换来万人洁。我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真心热爱自己的岗位,把本职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经营。”“中国好人”张凤彪说。
作为瑶海区公厕清掏的“活地图”,哪条街巷有多少化粪池、窨井,以及下水道是什么走向,他都一清二楚。多年来,张凤彪不惧脏累,默默坚守在清掏化粪池和疏通下水道岗位上,为市民营造舒适整洁的卫生环境。
——“能够为社会作贡献,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。我们赶上了好时代,更要无愧于这个时代。”“中国好人”黄先明、葛惠珍夫妇说。
2023年12月20日下午,87岁的黄先明、葛惠珍夫妇在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金湖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前往安徽省红十字基金会,为甘肃地震灾区捐赠善款10000元。夫妻俩一生勤俭节约,连续38年捐资助学,帮助了百余名困难学子,累计捐资近百万元。
还有一些人,因平凡举动获赞扬,让“好人”更加闪亮。
去年5月21日,康复国际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,为全球100名对康复事业作出贡献的代表或组织颁发康复国际百年贡献奖,旨在表彰为残疾人事业进步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。其中,来自合肥的“中国好人”刘宁获得康复国际百年杰出贡献奖,并作为亚洲唯一代表进行发言。
因2017年的一场意外颅脑损伤,与刘宁相恋半年多的爱人变成了植物人。她不离不弃,六年来日复一日地细心照料,爱人逐渐有了意识。
还有一些人,虽然已经离开我们,其精神一直铭记于人们心中。
2018年10月23日,张雪松在实施抓捕任务过程中,突遭在逃人员顽强抵抗、持刀袭击。他只身与歹徒搏斗,不幸被歹徒刺中身体,最后壮烈牺牲。2019年2月,张雪松获评“中国好人”。
2020年7月,庐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。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党委副书记王松像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样,在抗洪前线奋力营救群众,却不幸卷入激流中失联。2020年11月,王松获评“中国好人”。
一人兴善,万人可激。每一位“中国好人”的背后,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,散发着人性的光辉,丰富着时代的内涵。
好人越来越多
好人群体越来越大,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动力。
为让更多好人从幕后走到台前,合肥把发掘推荐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,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来抓,持之以恒开展“我推荐、我评议身边好人”等活动。
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合肥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农村等,创作主题歌曲、主题节目,举办歌咏比赛、文艺活动,着力推动市民修身和城市提品同行,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“美德不仅是品质,更是实践。建设好人之城,不仅仅是引发一种内化于心的感召力,更要形成外化于行的行动力。”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。
礼遇好人是“好人之城”的一贯作风。
去年9月,一节印满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海报的车厢出现在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的列车上。这是合肥首次专设好人、模范主题的地铁专列,让好人精神感染更多人。
2022年4月,合肥市文明办联合八部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和最美志愿者礼遇关爱工作的通知》,为历届市级及以上道德模范、提名奖获得者,身边好人和最美志愿者等集中办理“礼遇关爱卡”,持卡者可享受免费体检、免费乘坐公交地铁、免费游览景区景点、免费观看文艺演出等礼遇。
不仅如此,合肥还陆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座谈会、宣讲会,为好人、模范拍摄系列公益短视频等活动,时时刻刻发扬好人、模范精神,落实向上向善的公民道德建设。
“越来越多的合肥人崇尚善德义举,存好心、行好事、当好人,与合肥这座‘好人之城’上演‘道德版’双向奔赴。”在安徽大学经济学教授李静看来,“让德者有所得、好人有好报,激发社会大众向榜样看齐,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、文明风尚的维护者、美好生活的创造者,这就是合肥这座城市好人越来越多的原因。”